創齡學:長大變老的終身必修課
點閱:1其他題名:長大變老的終身必修課
作者:周妮萱(凱特)作
出版年:2024
出版社:聚場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79078
ISBN:9786269585151
EISBN:9786269585175 EPUB
分類:成長勵志  
這是一本協助每個人用藝術鍛鍊心智肌耐力、通往健康幸福老後的旅程指南。
獻給跨領域以中高齡者為主要受眾的組織,以及每一位在教育推廣現場且想投入創齡方案設計並激發影響力的夥伴!
藝術顧健康!
打造心智肌耐力的創齡指南
身處邁向超高齡的臺灣,每一個人都要為全面性的健康提早準備;
不只是身體的準備,更需要覺察自我與關照世界。創齡正是為此而生。
「創齡」讓每個人保有創造力地長大變老。
不僅是年長者,更是泛指所有世代。
這是一本協助每個人用藝術鍛鍊心智肌耐力的旅程指南。
也獻給每一位在教育推廣現場且想投入創齡方案設計並激發影響力的夥伴!
願長大變老的路上,創齡原力永遠與你同在!
本書特色
★這本書要獻給兩群讀者:「正在或想從事創齡教育推廣深度方案的工作者」與「相信藝術能陪伴自己長大變老並帶來健康與幸福感的每一個人」。
★以「旅程」的形式規畫四個創齡必經「站點」,逐步帶領讀者開展「創齡」思維、進入「創齡學」領域。從人人為何都需要創齡,到認識不同的創齡媒介,再從創齡工作者角度出發,從具體創齡推廣案例汲取創齡經驗與方法,最終放眼臺灣的創齡未來,展望創齡的可能性。
★梳理創齡的發展歷史脈絡,綜觀國內外指標性的創齡推動單位與項目,借鏡國際經驗,擘畫臺灣在地化的創齡藍圖。
★融入「服務設計」概念,以臺灣實踐經驗闡釋創齡方案設計方法,並溫馨提點步驟與細節,幫助有志從事創齡服務者裝備創齡服務能力。
★納入神經科學、神經美學的研究,期以科學與藝術合作,跨領域思考創齡推廣的可能性。
★引介「社會處方箋」的觀念,以符合人們在健康與福祉的全面需求,開創創齡在地化實踐的新契機。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黃揚名 │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辛治寧 │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
各界推薦
吳岱融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吳麗娟 │ 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副研究員
林宏陽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林潔琪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暨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張玉漢 │ 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
梁秀眉 │ 無論如河書店兼居家護理所經營者/護理師/心理師
陳乃菁 │ 陳乃菁診所院長/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陳懷萱 │ 國立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陳韻文 │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協同主持人
陳麗光 │ 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子明 │ 遊戲力社會企業執行長
楊馥菱 │ 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
熊思婷 │ 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
劉又瑄 │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緩和共同照護中心音樂治療師
蔡宛凌 │ 行動藝術治療師
各界佳評
如何老去是一門藝術,所有人都應該想像自己老去的樣子,從事長照或創齡教育推廣深度方案的工作者更是必讀此書。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能陪伴每個人面對生老病死,並帶來健康與幸福感的生命禮物。——梁秀眉,無論如河書店兼居家護理所經營者/護理師/心理師
凱特致力以各種藝術作為創造社會共融的媒介,彰顯人的意義與價值。她透過豐富的實踐與研究行動經驗,打開創齡在臺灣的多元可能,是面向未來超高齡社會的創齡福祉設計師!——陳懷萱,國立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凱特為臺灣進入高齡社會做足功課,採他山之石,淘本地之沙,為高齡福祉與代間共融拓土開疆。邀請讀者與她同行,以藝術、創意和想像為裝備,一起走在長大變老的路上!——陳韻文,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協同主持人
凱特是臺灣倡議「創齡」的先導,不僅從國際經驗淬鍊「創齡」的具體意涵,更務實擘畫出臺灣創齡之路的藍圖。是學者、實踐者也是促進臺灣社會處方箋效益的革命者。——黃子明,遊戲力社會企業執行長
獻給跨領域以中高齡者為主要受眾的組織,以及每一位在教育推廣現場且想投入創齡方案設計並激發影響力的夥伴!
藝術顧健康!
打造心智肌耐力的創齡指南
身處邁向超高齡的臺灣,每一個人都要為全面性的健康提早準備;
不只是身體的準備,更需要覺察自我與關照世界。創齡正是為此而生。
「創齡」讓每個人保有創造力地長大變老。
不僅是年長者,更是泛指所有世代。
這是一本協助每個人用藝術鍛鍊心智肌耐力的旅程指南。
也獻給每一位在教育推廣現場且想投入創齡方案設計並激發影響力的夥伴!
願長大變老的路上,創齡原力永遠與你同在!
本書特色
★這本書要獻給兩群讀者:「正在或想從事創齡教育推廣深度方案的工作者」與「相信藝術能陪伴自己長大變老並帶來健康與幸福感的每一個人」。
★以「旅程」的形式規畫四個創齡必經「站點」,逐步帶領讀者開展「創齡」思維、進入「創齡學」領域。從人人為何都需要創齡,到認識不同的創齡媒介,再從創齡工作者角度出發,從具體創齡推廣案例汲取創齡經驗與方法,最終放眼臺灣的創齡未來,展望創齡的可能性。
★梳理創齡的發展歷史脈絡,綜觀國內外指標性的創齡推動單位與項目,借鏡國際經驗,擘畫臺灣在地化的創齡藍圖。
★融入「服務設計」概念,以臺灣實踐經驗闡釋創齡方案設計方法,並溫馨提點步驟與細節,幫助有志從事創齡服務者裝備創齡服務能力。
★納入神經科學、神經美學的研究,期以科學與藝術合作,跨領域思考創齡推廣的可能性。
★引介「社會處方箋」的觀念,以符合人們在健康與福祉的全面需求,開創創齡在地化實踐的新契機。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黃揚名 │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辛治寧 │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
各界推薦
吳岱融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吳麗娟 │ 國立臺灣美術館教育推廣組副研究員
林宏陽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林潔琪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暨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張玉漢 │ 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總監
梁秀眉 │ 無論如河書店兼居家護理所經營者/護理師/心理師
陳乃菁 │ 陳乃菁診所院長/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陳懷萱 │ 國立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陳韻文 │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協同主持人
陳麗光 │ 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子明 │ 遊戲力社會企業執行長
楊馥菱 │ 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
熊思婷 │ 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
劉又瑄 │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緩和共同照護中心音樂治療師
蔡宛凌 │ 行動藝術治療師
各界佳評
如何老去是一門藝術,所有人都應該想像自己老去的樣子,從事長照或創齡教育推廣深度方案的工作者更是必讀此書。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能陪伴每個人面對生老病死,並帶來健康與幸福感的生命禮物。——梁秀眉,無論如河書店兼居家護理所經營者/護理師/心理師
凱特致力以各種藝術作為創造社會共融的媒介,彰顯人的意義與價值。她透過豐富的實踐與研究行動經驗,打開創齡在臺灣的多元可能,是面向未來超高齡社會的創齡福祉設計師!——陳懷萱,國立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凱特為臺灣進入高齡社會做足功課,採他山之石,淘本地之沙,為高齡福祉與代間共融拓土開疆。邀請讀者與她同行,以藝術、創意和想像為裝備,一起走在長大變老的路上!——陳韻文,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協同主持人
凱特是臺灣倡議「創齡」的先導,不僅從國際經驗淬鍊「創齡」的具體意涵,更務實擘畫出臺灣創齡之路的藍圖。是學者、實踐者也是促進臺灣社會處方箋效益的革命者。——黃子明,遊戲力社會企業執行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周妮萱(凱特)
30歲前開始經歷長照,因走過照顧路途的機緣,更深信長大變老的每一天,不僅只有關注身體健康,更需重視心理健康和社會幸福感,因此投入運用「創意增齡」(Creative Ageing)、「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與「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之研究及開拓,推動臺灣「創意健康」(Creative Health)的照顧與健康福祉新思維。
2016年與夥伴正式創立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臺,設計並教學超過數百場創齡活動、課程、演講、⼯作坊,也擔任全國跨域組織和創齡計畫之培力講師、計畫顧問、計畫主持人與審查委員。曾任2018 TEDxTainan 年會講者(演講題⽬:超⾼齡社會的新⽂藝復興運動─創意⾼齡)。
活著的每一天,用藝術與科學,致力於理論的生活化實踐,持續推動藝術文化與健康福祉的影響力,獻給長大變老的每一個人。
周妮萱(凱特)
30歲前開始經歷長照,因走過照顧路途的機緣,更深信長大變老的每一天,不僅只有關注身體健康,更需重視心理健康和社會幸福感,因此投入運用「創意增齡」(Creative Ageing)、「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與「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之研究及開拓,推動臺灣「創意健康」(Creative Health)的照顧與健康福祉新思維。
2016年與夥伴正式創立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臺,設計並教學超過數百場創齡活動、課程、演講、⼯作坊,也擔任全國跨域組織和創齡計畫之培力講師、計畫顧問、計畫主持人與審查委員。曾任2018 TEDxTainan 年會講者(演講題⽬:超⾼齡社會的新⽂藝復興運動─創意⾼齡)。
活著的每一天,用藝術與科學,致力於理論的生活化實踐,持續推動藝術文化與健康福祉的影響力,獻給長大變老的每一個人。
章節
- 書封
- 目錄
- 推薦序 一起步上創齡之路╱黃揚名
- 推薦序 參考 《創齡學》 心法,一起踏上「學創齡」
- 各界推薦
- 作者序
- 第1站 人人需要的創齡超能力
- 1-旅程指南針
- Chapter1 我們如何老又如何健康
- 關於長大變老這件事
- 我們希望國家如何看待自己
- 語言決定思維 思維引領行動
- 號角響起 藝術文化與健康福祉奏起
- Chapter2 為長大變老而創齡
- 「第三歲月」?「第三人生」?
- 第三人生必備 「創齡肌耐力」
- 流言終結者 到底什麼是 「創齡」?
- 創齡全球綻放──從任務與宗旨探索核心眉角
- Chapter3 英國創齡指標型案例
- 創齡場域:英國 「圓滿實現藝術」
- 創齡場域:英國 「沙德勒之井」
- 創齡場域:英國 「南岸藝術中心」
- 創齡受眾:年長男性
- 創齡受眾:失智長者
- Chapter4 臺灣創齡發展與變遷
- 推開臺灣創齡之門
- 臺灣創齡指標性場館與其推動軸向
- 創齡臺灣的挑戰與未來
- 1-旅程筆記
- 第2站 創齡的藝術媒介
- 2-旅程指南針
- Chapter1 搭建藝術與內心的橋梁
- 藝術永遠迎接每一個人
- 「親近藝術不害怕」 指南
- Chapter2 藝術與健康福祉
- 繪畫/圖像
- 音樂/聲音
- 戲劇
- 舞蹈
- 閱讀/寫作
- 電影/平面攝影
- 文化藝術場域──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藝術文化中心、文化資產區域
- 2-旅程筆記
- 第3站 創齡服務設計與實務案例
- 3-旅程指南針
- Chapter1 關於「服務設計」
- 什麼是服務設計
- 為什麼需要服務設計
- 服務設計六大核心原則
- 雙鑽模組——解碼問題並展開設計
- 服務設計工具與教育推廣融合心法
- Chapter2 教育推廣的服務設計
- 教育推廣現場關係建立|定位三角關係
- 教育推廣基本心法|盤點、開放、交流
- 教育推廣整體設計五元素|人事時地物
- 教育推廣課程設計|結構與時間軸
- 教育推廣系統性規畫|服務設計作為方法
- 教育推廣工作錦囊|通用心法
- 教育推廣工作錦囊|失智長者
- 〔實例分享〕 國家兩廳院青銀共創計畫──青銀有約子計畫
- 3-旅程筆記
- 第4站 創齡未來進行式
- 4-旅程指南針
- Chapter1 創齡與神經美學
- 神經美學的崛起
- 神經藝術接棒後的與時俱進
- Chapter2 創齡與社會處方箋
- 參與文化藝術活動 「藝」 起不憂鬱
- 促成個體生活行為改變的 「社會處方箋」
- Chapter3 創齡與社會影響力
- 用創造力打造心的韌性
- 心的安頓比身體更為重要
- 用創齡營造新時代的成年親子關係
- 捕捉創齡的價值?創齡與教育推廣的影響力可視化
- Chapter4 臺灣創齡友善組織與場館
- 4-旅程筆記
- 感謝文
- 版權頁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