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 [第293期]:共生 許一個互相照顧的未來

點閱:9

並列題名:Rhythms monthly

作者:經典雜誌

出版年:2022.12

出版社:經典雜誌、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出版地:台北市

最新發刊 : 2022-12-01

雜誌類型 : 月刊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雜誌簡介: 《經典》雜誌從一九九八年八月創刊,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持續以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企圖,發動無數重磅專題,至今榮獲四十一座金鼎獎,還有無數國內外大獎肯定;以「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為報導主旨,是一本針對生態環境、歷史、地理,以及包括當代人文議題做深入探討的中文月刊,向華文世界傳遞值得成為「經典」的內容。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封面★
攝影/安培淂
高齡化、少子化、小家庭結構……,過去日本傳統社會的支持系統,已不足以支撐未來。為了避免社會崩壞,須建構有別於傳統家庭體制的互助系統。不光只是仰賴政府的「公助」或是社會保險的「共助」,關鍵更在於從個人「自助」擴展到社區相互連結的「互助」。大家手牽手一起走,才能走得長遠,一個都不落下。

★草葉集★
里山香草之路
萃香成金 植護家園 
九月份宜蘭雙連埤的犬香薷採收一景。台灣生物多樣性豐富,芳香植物極具潛力,小而美的里山社區,應該可以是發展的起點。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特別報導★
共生
許一個互相照顧的未來 
日本富山縣「聚過來日照中心」,混合照顧的方式,被政府視為「社區共生」典範。民眾意識到無法僅仰賴政府,貢獻各自力量,創造社區互助。
撰文/吳佳珍 攝影/安培淂

★零碳世代★
二氧化碳的歸途
抓回廢碳的回收新可能 
碳匯被視作二氧化碳的倉庫,增加碳匯儼然是達成二○五○淨零目標的必要手段,微藻養殖、種樹植林、人工固碳,都是增加碳匯的途徑。
撰文/王海咪 攝影/劉子正

★一方印記★
富陽生態公園
都市邊緣的森呼吸 
福州山過往曾被用作公墓及彈藥庫,如今以步道串連成公園,因人跡罕至,自然生態環境保持良好,是作者黃仕傑童年生態啟蒙的探索區。
撰文.攝影/黃仕傑

★探索世界★
陪妳走一段顫顫巍巍的路
記錄我帕金森氏症的母親 
患上帕金森氏症的七十一歲母親弗蘭絲卡,黯然神傷凝視鏡中陌生的自己。這場注定輸給命運的硬仗,在病情逐日惡化下,看著自己慢慢步向死亡。
撰文.攝影/Maria Mosconi

★自然寫真★
珊瑚礁園丁
在海中種下希望
氣候變遷加劇了世界各地珊瑚礁的白化與凋亡。在太平洋中央島嶼,青年創業家結合人工智慧打造超級珊瑚礁,為海洋生態系的未來播下希望種苗。
撰文.攝影/Julien Girardot

★探索世界★
德國魯爾區
由黑轉綠的夢想之地
德國魯爾區曾以煤礦及鋼鐵生產帶動德國經濟發展,這顆強健有力的「黑肺」同時也是工業汙染的同義詞。產業轉型政策下,魯爾區變身永續家園。
撰文.攝影/Emiliano Negrini

★經典書摘★
我的戰場在產房
說走就走,五十歲毅然踏出舒適圈,只為守護戰地媽媽寶寶平安。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婦產專科醫生王伊蕾,在戰場迎接新生命的感心故事。
撰文/王伊蕾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經典》雜誌從一九九八年八月創刊,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持續以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企圖,發動無數重磅專題,至今榮獲四十一座金鼎獎,還有無數國內外大獎肯定;以「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為報導主旨,是一本針對生態環境、歷史、地理,以及包括當代人文議題做深入探討的中文月刊,向華文世界傳遞值得成為「經典」的內容。
  • 【編者的話】(p.4)
  • 【經典人生】菩薩接力,送愛到遠方(p.20)
  • 【經典札記】風起雲湧,驚濤駭浪之後(p.22)
  • 【杏林筆記】醫學教育與學習環境中的信任感(p.26)
  • 【科學手記】「賽先生」在北京(p.28)
  • 【照見想想】可可西里——看不見的青色山脈(p.32)
  • 【草葉集】里山香草之路 萃香成金 植護家園(p.44)
  • 【特別報導】共生 許一個互相照顧的未來(p.58)
  • 【零碳世代】二氧化碳的歸途 抓回廢碳的回收新可能(p.79)
  • 【一方印記】富陽生態公園 都市邊緣的森呼吸(p.92)
  • 【自然寫真】珊瑚礁園丁 在海中種下希望(p.116)
  • 【經典書摘】我的戰場在產房(p.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