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簡介:
科學是什麼?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還是藉由觀察、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
對《科學月刊》而言,科學,是對真相的渴望。在美俄冷戰、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日日面對、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不只是教育,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遂以懷抱「科學報國」的心情創辦《科學月刊》,期望承先啟後,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
走在世界前端、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科學月刊》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已超過半個世紀。細數這些日子,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更豐富了《科學月刊》的靈魂。未來,《科學月刊》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
簡介
本期內容簡介
走進編輯室
迎接量子力學100 週年
又到了最想躲進被窩、賴床的季節,雖然寒流直到上個月才稍稍來襲,讓氣溫下探十幾度,終於有了冬天的感覺。不過,寒冷並沒有影響眾多讀者的熱情,《科學月刊》上個月舉辦的諾貝爾獎講座,非常感謝各位讀者的參與支持,讓活動得以圓滿落幕,我們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與大家共度精彩時光。
今(2025)年1 月號的封面故事延續去(2024)年1 月號的物質波100 週年,接力登場的是量子力學誕生100 週年。事實上,早在去年中旬,聯合國就宣布今年為「國際量子科技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YQST),這不僅突顯量子力學的重要性,也意味著量子力學對科技
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因此這期我們將深入量子力學,並帶領讀者了解量子力學如何改變現在的科技。
在這期的《科學月刊》中,我們從量子力學的基礎開始介紹,回顧百年來科學家對此領域的研究,並探討量子力學的各項應用,例如量子電腦的發展、量子通訊、量子化學等。此外,隨著量子力學的熱潮逐漸從學術領域擴散到商業、文化和大眾傳播中,我們也邀請專家破解目前市場上打著「量子」之名行不法產品之實的亂象。希望讀者在了解量子力學概念的同時,也能提高對市面上量子產品的警覺,養成良好的思辨和判斷力。
今年的農曆春節來得早,不知道讀者打算如何度過這段假期?是打算出國旅行、郊外踏青,還是待在家裡耍廢追劇呢?無論計劃怎麼過,都不妨在閒暇之餘翻翻《科學月刊》,跟著我們一起走進量子力學的奇妙世界。
走進編輯室
迎接量子力學100 週年
又到了最想躲進被窩、賴床的季節,雖然寒流直到上個月才稍稍來襲,讓氣溫下探十幾度,終於有了冬天的感覺。不過,寒冷並沒有影響眾多讀者的熱情,《科學月刊》上個月舉辦的諾貝爾獎講座,非常感謝各位讀者的參與支持,讓活動得以圓滿落幕,我們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與大家共度精彩時光。
今(2025)年1 月號的封面故事延續去(2024)年1 月號的物質波100 週年,接力登場的是量子力學誕生100 週年。事實上,早在去年中旬,聯合國就宣布今年為「國際量子科技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YQST),這不僅突顯量子力學的重要性,也意味著量子力學對科技
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因此這期我們將深入量子力學,並帶領讀者了解量子力學如何改變現在的科技。
在這期的《科學月刊》中,我們從量子力學的基礎開始介紹,回顧百年來科學家對此領域的研究,並探討量子力學的各項應用,例如量子電腦的發展、量子通訊、量子化學等。此外,隨著量子力學的熱潮逐漸從學術領域擴散到商業、文化和大眾傳播中,我們也邀請專家破解目前市場上打著「量子」之名行不法產品之實的亂象。希望讀者在了解量子力學概念的同時,也能提高對市面上量子產品的警覺,養成良好的思辨和判斷力。
今年的農曆春節來得早,不知道讀者打算如何度過這段假期?是打算出國旅行、郊外踏青,還是待在家裡耍廢追劇呢?無論計劃怎麼過,都不妨在閒暇之餘翻翻《科學月刊》,跟著我們一起走進量子力學的奇妙世界。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科學是什麼?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還是藉由觀察、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
對《科學月刊》而言,科學,是對真相的渴望。在美俄冷戰、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日日面對、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不只是教育,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遂以懷抱「科學報國」的心情創辦《科學月刊》,期望承先啟後,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
走在世界前端、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科學月刊》已邁入第50年頭。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更豐富了《科學月刊》的靈魂。未來,《科學月刊》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
科學是什麼?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還是藉由觀察、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
對《科學月刊》而言,科學,是對真相的渴望。在美俄冷戰、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日日面對、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不只是教育,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遂以懷抱「科學報國」的心情創辦《科學月刊》,期望承先啟後,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
走在世界前端、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科學月刊》已邁入第50年頭。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更豐富了《科學月刊》的靈魂。未來,《科學月刊》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