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雜誌 [第502期]:JOIN ITRI @CES 2025

點閱:1

並列題名:Journal of the mechatronic industry

作者:連豊力總編輯

出版年:2025.01

出版社: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

出版地:新竹市

最新發刊 : 2025-01-01

雜誌類型 : 月刊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雜誌簡介: 《機械工業雜誌》報導製造技術設備與市場為宗旨,內容包括:電腦整合製造、自動化系統、自動化工作機械、自動化關鍵性元組件、動力機械、微奈米製造技術、工具機技術、新興能源機械技術、太陽光電製程設備技術、智慧系統工程技術、智慧機器人技術、智慧車輛技術、平面顯示器製程設備技術、模具技術、雷射應用技術、機械產業相關應用技術等專業技術知識。

本期內容簡介

機械工業技術與產業資訊專輯

是機遇?還是挑戰? AI、半導體與永續如何重塑臺灣機械與車輛產業

COMPUTEX 2024於去年6月熱鬧結束,全球科技界的目光聚焦於臺灣,共吸引超過1,500家企業參展,超過50,000名國內外業界專家參觀。最吸睛處,莫過於NVIDIA、AMD、Qualcomm、Intel、Google、SYNOPSYS、AWS、MICRON、ARM等9家重量級企業來臺,接力討論AI的科技致能與應用、半導體的突破性進展、以及全球朝向永續發展的決心。從全球科技巨擘談話帶出全球產業轉型與競爭力將取決於3個要素:AI在生產與服務的應用深度與速度、半導體技術的先進程度與供應鏈支持、以及能否實現低碳與永續轉型。AI致能技術與解決方案正為機械與電動車帶來轉型契機、臺灣半導體產業與設備為所有高科技產品提供關鍵支撐,而綠色與低碳技術更是國家與企業永續發展不可忽視的議題。是機遇?還是挑戰?本期精選10 篇文章,扣合上述全球發展的3 個趨勢,介紹機械與車輛產業的變革,期盼在2025開年,協助每位讀者快速掌握產業趨勢變化的先機。

首先,在AI方面,NVIDIA 黃仁勳執行長的主題演講,強調「人工智慧和加速運算將重新定義未來。」、「下一波AI是物理AI,能理解物理法則的AI、能在我們身邊工作的AI。」說明機器人等AI載體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在AI主題下,我們精選4 篇文章,說明AI帶動的科技致能,對產業的挑戰與商機。【人型機器人發展趨勢與關鍵零組件技術探討】(劉東昇著),討論人型機器人相關技術的成熟度與實際應用項目。技術包含運動控制、諧波減速機、行星式滾柱螺桿等重要研發成果;應用重點則在哪些產業的導入會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與價值,如新能源車、半導體先進製程等,並討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上扮演的角色與機會。【自駕移動服務發展進度與服務模式研究】(李國昶著),隨著自駕技術進步,自駕車移動服務也逐漸成為可能,除了Uber與Waymo等廠商持續投入資源之外,特斯拉更擬於近年推出自有車型與服務。針對此一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革命性變化,在本文會有深入分析,以供有意發展此類服務之臺灣廠商參考。

結合人工智慧與資訊安全技術,無人機可實現遠端即時環境感知、自主避障、目標物影像辨識與分析、自主飛行導航、蜂群控制等功能。【從美國商業無人機展,看臺灣無人機產業國際拓展的機會與挑戰】(周暐程著),將帶讀者回顧2024年美國商業無人機展的亮點,並提出臺灣無人機產業發展建議。【探索- 臺灣工具機應用領域與AI致能之現況與趨勢】(陳佳盟著),隨著智慧製造的崛起,AI技術已逐步融入工具機的精密加工與生產自動化,臺灣業者積極研發AI應用,另也積極跨入半導體設備等應用領域,期許在新技術與新領域的雙引擎驅動下,推動臺灣工具機加速轉型。

其次,在半導體發展方面,Intel 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主題演說強調在AI、邊緣運算、資料中心的驅動下,半導體朝向更高效、體積更小、更省電的趨勢發展,帶動相關設備、材料與封裝技術發展。本主題精選3 篇文章,研析半導體設備與車用半導體的發展重點。【下世代半導體設備的先進技術探索與趨勢】(張雯琪著),在半導體需求倍增下,2024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將達到1,090 億美元,帶動先進製造、2.5D/3D先進封裝、矽光子等設備發展。我國力推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有望於2028年達成產值倍增的政策目標。另碳化矽作為第三類半導體材料,在電動車、5G 通訊等領域潛力巨大。【全球寬能隙半導體設備產業的機遇與挑戰】(呂建興著),分析全球碳化矽半導體製程設備趨勢、國際大廠、臺灣技術與挑戰等,並針對臺灣設備業發展提出建議。再者,車用半導體成為半導體市場中成長最快的應用領域,特別在自動駕駛、智慧座艙、動力系統等。【車用半導體產業發展趨勢與供應鏈競合關係】(沈怡如著),介紹車用半導體整體產業發展趨勢、市場規模及供應鏈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第3 個主題聚焦永續,包括綠能永續及創新。平均而言,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約佔一國總排放的15 ~ 20%。而主流的脫碳趨勢,是以電動車等低碳車輛作為道路上主要交通工具。在此主題下,我們以3 篇文章說明巴士、小型車、機車等主流交通工具的新發展模式。【從國際發展歷程解析我國氫巴示範推動關鍵議題】(洪于展著),說明燃料電池巴士因運作方式與柴油巴士接近,因此被國際主要國家廣泛應用,作為交通部門碳中和的選項。而透過國際運行案例之探討,可提供國內推動氫巴示範計畫之參考。德國是傳統汽車製造大國,同樣設定2050年後禁止所有純燃油車上路。【德國電動車市場特性與商機剖析】(謝騄璘著),解析2024年德國電動車市場現況與品牌消長,並提出臺德供應鏈合作模式,作為雙邊推動電動車目標之參考。最後,臺灣是全球機車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全球機車市場與領導廠商發展動態】(曾郁茜著),說明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機車產業正朝向電動化及節能科技發展,物流及外送市場則帶來商用機車成長動能,也刺激國際大廠積極突破市場框架發展新興技術,搶佔未來商機。

透過COMPUTEX 2024帶出的3大要素:智慧化AI致能技術、更強大的半導體,以及永續發展理念,揭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心。且此3 大趨勢並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臺灣機械與車輛產業具備良好基礎,從半導體設備到機器人、無人機、自駕技術等快速發展,如何善用我國半導體優勢和AI技術創新,推動產業智慧與綠色雙轉型,將可持續保持臺灣產業在未來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在本輯「領袖觀點」專欄,很榮幸邀請到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暨大銀微系統公司總經理絲國一博士。絲理事長於2020年10月上任,並在2023年9月高票連任,任內率領協會積極扮演臺灣智動化領航者角色,並成為臺商在各國永續、製造、服務等導入的最佳幫手與後盾,推動臺灣產業智動化不疑餘力。絲理事長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它成為很棒的輔助工具,但我們仍須重視運動控制相關的硬體技術,而發展人工智慧應用於智慧製造要接地氣,要充分理解並身體力行,方可達到知行合一的實現力。

現今的經濟發展有很多挑戰(包括中國大陸競爭),臺灣產業的發展必須從客戶需求思考,如何提供給客戶最大的附加價值,可參考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經驗,培養核心競爭優勢。展望未來,雖仍充滿挑戰,但新科技也帶來新契機,絲理事長勉勵讀者持續歷事練心,跨越挑戰才能擁有更強大力量。

以上是本期機械工業技術與產業資訊1月號專輯的導讀,希望讀者喜歡。同時也祝福各位讀者在嶄新的2025年,持續保持開放心態,勇於創新、持續成長。
《機械工業雜誌》簡介
 
《機械工業雜誌》報導製造技術設備與市場為宗旨,內容包括:電腦整合製造、自動化系統、自動化工作機械、自動化關鍵性元組件、動力機械、微奈米製造技術、工具機技術、新興能源機械技術、太陽光電製程設備技術、智慧系統工程技術、智慧機器人技術、智慧車輛技術、平面顯示器製程設備技術、模具技術、雷射應用技術、機械產業相關應用技術等專業技術知識。
  • 編者的話 從消費電子展看機械產業的發展趨勢(p.1)
  • 技術專輯主編前言 是機遇?還是挑戰? AI、半導體與永續如何重塑臺灣機械與車輛產業(p.2)
  • 領袖觀點 事上磨練,才會擁有強大力量(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