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簡介
P10~11不授權
本期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
解嚴後的超越期待
1987年7月15日,實施了38年的台灣戒嚴令正式 解除,有關人民基本權利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 的管制被解除,也象徵台灣將走向一條新道路。
對於建築創作及建築文化的發展,「解嚴」的 意義為何?解不解嚴,房子一樣蓋,不是嗎?建築事 業不像文學、視覺藝術、表演,容易招惹文化意識之 爭,尤其在台灣經濟活動逐步擴張的1980年代末期, 私人建築建造案幾乎不太可能捲入政治鬥爭,解嚴與 否似乎和建築人關係不大。
不過,想得更深入一些,似乎又不是如此。戒 嚴令曾是緊箍每一位生活於此人們思想、行為、人際 脈絡的方式,人們在日常生活、言行及行為常需自我 審查,而可閱讀的書籍、媒體也受著程度不一的管控 (審查制度);在解嚴後,似乎天地之間增加了好幾倍 的面積,人們呼吸的空氣也因流通量增加而變得新鮮 起來;人的行為及思考變得敏捷、迅速,而整個社會 的各方面-由政治、經濟活動到文化生產行為及方式 變得能量充滿及迅猛。
現正在忠泰美術館展出的《台灣建築的解嚴世 代》正是描繪台灣在進入解嚴後,建築文化面貌改 變的面貌;由「解嚴第一代」(大概出生年代:1960- 1966)的時代狀況描繪,進而提出幾個「關鍵內容」, 以提供觀者對於台灣在進入解嚴後時代建築脈絡發展的觀察。
其中一個「關鍵內容」特別值得說明。由於解 嚴,文字報導以及出版得不受審查,出版文化的影響 力成了相當關鍵的文化推動力。此時的建築出版不只 是報導建築作品,更將建築物、空間環境作為政治、 文化及社會的評論及批判對象,於是它強化了建築空間的政府施政論述,同時也全面影響學校教育以及建 築學生的思考。1990世代之後的學校教育方式相較十 年前有了飛躍的變化。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是一份台灣近代建 築發展的短篇幅,這裡訴說台灣自解嚴後建築生產過 程中發展的故事;但由於場地限制,這一個展覽只是 一個起點,它期待的是開啟大家對於1980-2010年代間 建築文化發展的興趣及好奇,並能推動後續更多的研 究、資料收集,以及持續的相關展覽。
感謝本期客座主編王進坤先生,他目前擔任台灣 住宅建築獎協會的秘書長,長期關注台灣建築文化的 發展,並常常透過各種媒體工具-如podcast,傳播建 築文化之美。這一期的內容中,他除了邀請幾位關鍵 人物書寫建築解嚴世代的觀察文之外,他訪談了數位 分別屬於「解嚴世代」以及「後解嚴世代」的學界、 政界以及業界朋友。
對於一個世代的傳承、衝突或是突圍,說的正 是時代快速變化中必然的樣貌。《台灣建築的解嚴世 代》展或是在本期雜誌中由王進坤所策劃的內容,都 非歷史研究或田野爬梳的文件呈現,它的重點在於訴 說人們對於未來美好的渴望,以及一代試圖超越前一 代的企圖及想像;但是「超越」不能是一種憑空捏造 的口號,它需要映襯的是一個對於過去深入的理解。
本期刊物的出版內容,可算是位在忠泰美術館中 熱烈開場的平行展。它以一個數萬字訪談資料的綿密 內容,交代了許多在美術館現場觀展之後,我們心中 留下的不明及詢問。未來會更好的成果是靠著前一代 與後一代中綿密的接棒,慢慢完成的。
本期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
解嚴後的超越期待
1987年7月15日,實施了38年的台灣戒嚴令正式 解除,有關人民基本權利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 的管制被解除,也象徵台灣將走向一條新道路。
對於建築創作及建築文化的發展,「解嚴」的 意義為何?解不解嚴,房子一樣蓋,不是嗎?建築事 業不像文學、視覺藝術、表演,容易招惹文化意識之 爭,尤其在台灣經濟活動逐步擴張的1980年代末期, 私人建築建造案幾乎不太可能捲入政治鬥爭,解嚴與 否似乎和建築人關係不大。
不過,想得更深入一些,似乎又不是如此。戒 嚴令曾是緊箍每一位生活於此人們思想、行為、人際 脈絡的方式,人們在日常生活、言行及行為常需自我 審查,而可閱讀的書籍、媒體也受著程度不一的管控 (審查制度);在解嚴後,似乎天地之間增加了好幾倍 的面積,人們呼吸的空氣也因流通量增加而變得新鮮 起來;人的行為及思考變得敏捷、迅速,而整個社會 的各方面-由政治、經濟活動到文化生產行為及方式 變得能量充滿及迅猛。
現正在忠泰美術館展出的《台灣建築的解嚴世 代》正是描繪台灣在進入解嚴後,建築文化面貌改 變的面貌;由「解嚴第一代」(大概出生年代:1960- 1966)的時代狀況描繪,進而提出幾個「關鍵內容」, 以提供觀者對於台灣在進入解嚴後時代建築脈絡發展的觀察。
其中一個「關鍵內容」特別值得說明。由於解 嚴,文字報導以及出版得不受審查,出版文化的影響 力成了相當關鍵的文化推動力。此時的建築出版不只 是報導建築作品,更將建築物、空間環境作為政治、 文化及社會的評論及批判對象,於是它強化了建築空間的政府施政論述,同時也全面影響學校教育以及建 築學生的思考。1990世代之後的學校教育方式相較十 年前有了飛躍的變化。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是一份台灣近代建 築發展的短篇幅,這裡訴說台灣自解嚴後建築生產過 程中發展的故事;但由於場地限制,這一個展覽只是 一個起點,它期待的是開啟大家對於1980-2010年代間 建築文化發展的興趣及好奇,並能推動後續更多的研 究、資料收集,以及持續的相關展覽。
感謝本期客座主編王進坤先生,他目前擔任台灣 住宅建築獎協會的秘書長,長期關注台灣建築文化的 發展,並常常透過各種媒體工具-如podcast,傳播建 築文化之美。這一期的內容中,他除了邀請幾位關鍵 人物書寫建築解嚴世代的觀察文之外,他訪談了數位 分別屬於「解嚴世代」以及「後解嚴世代」的學界、 政界以及業界朋友。
對於一個世代的傳承、衝突或是突圍,說的正 是時代快速變化中必然的樣貌。《台灣建築的解嚴世 代》展或是在本期雜誌中由王進坤所策劃的內容,都 非歷史研究或田野爬梳的文件呈現,它的重點在於訴 說人們對於未來美好的渴望,以及一代試圖超越前一 代的企圖及想像;但是「超越」不能是一種憑空捏造 的口號,它需要映襯的是一個對於過去深入的理解。
本期刊物的出版內容,可算是位在忠泰美術館中 熱烈開場的平行展。它以一個數萬字訪談資料的綿密 內容,交代了許多在美術館現場觀展之後,我們心中 留下的不明及詢問。未來會更好的成果是靠著前一代 與後一代中綿密的接棒,慢慢完成的。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